1、養殖環境
在地勢平坦、背風向陽、安靜的環境中搭建圈舍,圈舍的地面要建成斜面,便于圈舍中的液體流出,
還要在圈舍中挖掘排糞溝,避免糞便堆積在豬圈內。夏季應為圈舍遮陽,冬季則要采取適當的保溫措施。
只有改善生豬的養殖環境,才有利于減少疾病的發生,保證其正常生長。
2、品種選擇
母豬是生豬繁殖的基礎,-般可選擇適合當地需求、體型健壯、生殖器官發育良好、機體狀況健康、
乳頭排列均勻繁殖能力以及抗病性、抗逆性強的品種。對于仔豬,應仔細了解其健康狀況,選擇活潑好
動、被毛光澤、糞便成型的仔豬。-般建議盡量在當地購買仔豬,這樣對品種的情況更為了解。
3、養殖密度
適宜的養殖密度是既要保證生豬增重快,又要防止疾病的發生,減少疾病帶來的經濟損失。加大圈舍
內養殖的生豬數量,可降低圈舍的建設成本,而密度過大會導致生豬的活動空間縮小,使生豬的活動量減
少。
4、合理分群
及時進行分群工作,一般仔豬斷奶后就可以進行分群飼喂了。注意豬群的大小分配,避免出現撕咬、
以大欺小的情況發生。將育肥豬按照體重大小、強弱、品種等進行合理分群,可以在豬鼻子上涂抹酒精等
有氣味的藥液,減少因氣味辨別群豬或者通過夜間分群,先進行混合后在進行分群也是一種有效方法。